背景知识
为了更好的理解binder,我们要先澄清一下概念,因为Android 基于Linux内核,我们有必要了解相关知识。
进程隔离
进程隔离是为了保护操作系统进程之间互不干扰而设计的,这个技术是为了避免进程A写入进程B准备的,进程隔离的实现,使用了虚拟地址空间,进程A的虚拟地址和进程B的虚拟地址不同,这样就防止进程A的数据写入进程B,操作系统之间不同进程之间,数据不共享,对于每一个进程来说,都天真的以为自己独享了整个系统,不知道其他进程的存在,因此一个进程与其他进程进行通信,需要一种特殊的方式才可以
用户空间/内核空间
Linux Kernel 是操作系统的核心,独立于普通应用程序,可以访问受保护的内存空间,也有访问底层硬件设备的所有权限。
对于Kernel这么一个高安全级别的东西,显然是不允许其他应用程序随便调用或访问的,所以需要对Kernel提供一定的保护机制,这个保护机制用来告诉那些应用程序,你只可以访问某些许可的资源,不可以访问不许可的资源,于是就把Kernel和上层应用程序抽象的隔离开,分别称之为 Kernel Space 和 User Space
系统调用/内核态/用户态
虽然在逻辑上抽离了用户空间、内核空间,但不可避免的是,仍有用户空间需要访问内核空间的资源,比如程序访问文件。该怎么办?
用户空间访问内核空间的唯一方式就是系统调用 ,通过这一统一入口,所有资源访问都是在内核控制下进行,以免导致用户程序对系统资源的越权访问,从而保障了系统的安全,稳定
当一个任务进程进行系统代码调用而陷入内核代码执行时,我们就称进程处于内核运行状态,简称内核态,此时处理器处于特权级别最高的(0)状态,内核代码中执行,当进程在执行用户自己的代码时,称其处于用户状态,简称用户态,此时处理器在特权最低(3)状态,处理器正在特权高的时候才能执行那些特权cpu指令
内核模块/驱动
通过系统调用可使用户空间访问内核空间,如果一个用户空间访问另一个用户空间该怎么办?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内核添加支持,因为内核是共享的,传统的Linux机制比如Socket ,管道,都可以支持的,但是Binder并不是Linux内核的一部分,他是怎么做到访问内核空间的?Linux的动态可加载内核模块机制解决了这个问题,模块是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,他可以被单独编译,但不能独立运行,它在运行时被链接到内核作为内核的一部分在内核空间运行,这样,Android 系统通过添加一个内核模块运行在内核空间,用户进程之间通过这个模块作为桥梁,就可以完成通信。
在Android 系统中,这个运行在内核空间的,负责各个用户进程通过Binder通信的内核模块叫做Binder驱动
驱动程序一般指的是设备驱动程序,是一种可以使计算机和设备通信的特殊程序,相当于硬件的接口,操作系统只有通过这个接口才能操作硬件设备
驱动就是操作硬件的接口,为了支持Binder通信过程,binder使用了一种硬件,因此这个模块称之为驱动。
为什么使用Binder
Android 使用的Linux内核有很多种的跨进程通信的方式,那么为什么还要单独搞出一个Binder出来呢?主要有俩点,性能和安全,在移动设备上,广泛的使用跨进程通信肯定对通信体制本身提出了严格的要求;Binder相对于传统的Socket方式,更加高效,另外,传统 的进程通信方式对通信双方身份并没有做出严格的验证,只要在上层协议上进行架设,,比如Socket通信的ip地址是客户端手动输入的,可以进行伪造,而binder机制从协议本身就支持对通信双方的身份验证,从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,这个也是Android权限模型的基础。
Binder通信模型
Android 系统 Binder机制中的四个组件,Client,Server,ServerManager,和Binder驱动关系如下
1 Client ,Server,ServerManager,实现用户空间,Binder驱动程序实现在内核空间中
2 Binder驱动和ServerManager 在Android 平台已经实现,开发者只需要在用户空间实现自己的Client和Server
3 Binder驱动程序提供设备文件/dev/binder与用户空间交互,Client ,Server,ServerManager 通过open和ioctl文件操作函数与binder驱动程序进行通信。
4 Client和Server 进程通信通过binder驱动程序间接实现
5 ServerManager 是一个守护进程,用来管理Server,并像Client提供查询Server能力
6 ServerManager 建立,首先要有一个进程向驱动提出成为SM。驱动同意后,SM负责管理Server,不过现在是空的
7 各个Server向SM注册,每个Server端进程启动后,向SM报告,比如我是zhangsan,要找我请返回0X1234,其他Server亦是如此,这样SM就建立一张表,对应着Server的名字和地址
8 Client 要与Server通信,首先询问SM ,请告诉我如何联系zhangsan,SM收到后返回一地址0X1234,Client收到后就可以和Server通信
那么Binder驱动在干什么呢,Client和SM通信,Client和Server通信,Server和SM通信都是通过Binder驱动,驱动默默无闻,但做着最重要的工作,驱动是整个通信的核心,因此完成跨进程通信的秘密全部隐藏在驱动里面,这个稍后讨论
Binder机制跨进程原理
上文给出了Binder的通信模型,指出了通信过程的四个角色: Client, Server, SM, driver; 但是我们仍然不清楚Client到底是如何与Server完成通信的。
两个运行在用户空间的进程A和进程B如何完成通信呢?内核可以访问A和B的所有数据;所以,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内核做中转;假设进程A要给进程B发送数据,那么就先把A的数据copy到内核空间,然后把内核空间对应的数据copy到B就完成了;用户空间要操作内核空间,需要通过系统调用;刚好,这里就有两个系统调用:copy_from_user
, copy_to_user
。
但是,Binder机制并不是这么干的。讲这么一段,是说明进程间通信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。那么,Binder机制是如何实现跨进程通信的呢?
Binder驱动为我们做了一切。
假设Client进程想要调用Server进程的object
对象的一个方法add
;对于这个跨进程通信过程,我们来看看Binder机制是如何做的。 (通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,只要一个进程能调用另外一个进程里面某对象的方法,那么具体要完成什么通信内容就很容易了。)
首先,Server进程要向SM注册;告诉自己是谁,自己有什么能力;在这个场景就是Server告诉SM,它叫zhangsan
,它有一个object
对象,可以执行add
操作;于是SM建立了一张表:zhangsan
这个名字对应进程Server;
然后Client向SM查询:我需要联系一个名字叫做zhangsan
的进程里面的object
对象;这时候关键来了:进程之间通信的数据都会经过运行在内核空间里面的驱动,驱动在数据流过的时候做了一点手脚,它并不会给Client进程返回一个真正的object
对象,而是返回一个看起来跟object
一模一样的代理对象objectProxy
,这个objectProxy
也有一个add
方法,但是这个add
方法没有Server进程里面object
对象的add
方法那个能力;objectProxy
的add
只是一个傀儡,它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参数包装然后交给驱动。(这里我们简化了SM的流程,见下文)
但是Client进程并不知道驱动返回给它的对象动过手脚,毕竟伪装的太像了,如假包换。Client开开心心地拿着objectProxy
对象然后调用add
方法;我们说过,这个add
什么也不做,直接把参数做一些包装然后直接转发给Binder驱动。
驱动收到这个消息,发现是这个objectProxy
;一查表就明白了:我之前用objectProxy
替换了object
发送给Client了,它真正应该要访问的是object
对象的add
方法;于是Binder驱动通知Server进程,调用你的object对象的add
方法,然后把结果发给我,Sever进程收到这个消息,照做之后将结果返回驱动,驱动然后把结果返回给Client
进程;于是整个过程就完成了。
由于驱动返回的objectProxy
与Server进程里面原始的object
是如此相似,给人感觉好像是直接把Server进程里面的对象object传递到了Client进程;因此,我们可以说Binder对象是可以进行跨进程传递的对象
但事实上我们知道,Binder跨进程传输并不是真的把一个对象传输到了另外一个进程;传输过程好像是Binder跨进程穿越的时候,它在一个进程留下了一个真身,在另外一个进程幻化出一个影子(这个影子可以很多个);Client进程的操作其实是对于影子的操作,影子利用Binder驱动最终让真身完成操作。
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;务必仔细体会。另外,Android系统实现这种机制使用的是代理模式, 对于Binder的访问,如果是在同一个进程(不需要跨进程),那么直接返回原始的Binder实体;如果在不同进程,那么就给他一个代理对象(影子);我们在系统源码以及AIDL的生成代码里面可以看到很多这种实现。
另外我们为了简化整个流程,隐藏了SM这一部分驱动进行的操作;实际上,由于SM与Server通常不在一个进程,Server进程向SM注册的过程也是跨进程通信,驱动也会对这个过程进行暗箱操作:SM中存在的Server端的对象实际上也是代理对象,后面Client向SM查询的时候,驱动会给Client返回另外一个代理对象。Sever进程的本地对象仅有一个,其他进程所拥有的全部都是它的代理。
一句话总结就是:Client进程只不过是持有了Server端的代理;代理对象协助驱动完成了跨进程通信。
Binder到底是什么?
Binder对于使用者来言,Server端的Binder和Client端的Binder 没有任何区别,一个Binder对象就代表了所有,不用关心实现的细节,甚至不用关心Binder驱动和SM的存在,这就是抽象
1 通常意义上讲,Binder是指的一种通信机制,我们说的aidl使用Binder进行通信,指的就是这种Binder的IPC机制
2 对于Server进程来说,Binder指的是Binder本地对象
3 对于Client进程来说,Binder指的是Binder代理对象,他只是Binder本地对象的一个远程代理,对这个Binder代理对象进行操作,会通过驱动最终发送到Binder本地对象去完成,对一个拥有Binder对象使用者来说,它无需关心Binder是代理还是本地,对于代理对象和本地对象操作并没有区别。
4 对于传输过程来言,Binder是可以进行跨进程传递的对象,Binder驱动会对具有跨进程传递的能力的对象进行处理,自动完成代理对象和本地对象的转换。
驱动里的Binder
我们现在知道,Server里的Binder指的是Binder本地对象,Client里的Binder指的是Binder代理对象,Binder在进行跨进程传递的时候,Binder驱动自动完成这俩种类型的转换,因此,Binder驱动必然保存了每一个,跨进程Binder对象的信息,在驱动中,Binder本地对象的代表是
深入理解Java层的Binder
IBinder/IInterface/Binder/BinderProxy/Stub
我们使用AIDL接口的时候,经常会接触到这些类,那么这每个类代表的是什么呢?
1 IBinder是一个接口 ,他代表的是一种跨进程通信的能力,只要实现了这个接口,就能让这个对象进行跨进程传递,这是驱动底层支持的,跨进程数据流经驱动的时候,驱动会识别IBinder类型的数据,从而完成本地Binder和代理Binder的转换
2 IBinder负责数据传输,那么Client和Server的调用契约是什么呢?这里的IInterface代表的就是远程Server有什么能力,具体来说就是aidl里面的接口。
3 java层的Binder其实就是代表的本地Binder,BinderProxy是Binder的内部类,它代表远程进程的Binder的本地代理,俩个都继承IBinder,所以都具有跨进程通信的能力。在跨越进程的时候,Binder驱动会自动完成俩个对象的装换。在Client进程
onServiceConnected 这个方法返回的Binder指的是BinderProxy。复制代码
4 在使用aidl的时候,编译工具会给我们生成一个Stub的静态内部类,这个类继承了Binder,说明他是一个Binder本地对象,他实现了IInterface接口,说明他远程Server的能力,具体的IInterface相关需要我们自己去实现。
aidl的过程分析
现在我们通过一个aidl的使用,来分析整个通信过程中,各个角色到底做了什么,aidl到底是如何完成通信的。
首先定一个一个简单的aidl接口:
12345复制代码 | // ICompute.aidlpackage com.example.test.app;interface ICompute { int add(int a, int b);}复制代码 |
然后用编译工具编译之后,可以得到对应的ICompute.java类,看看系统给我们生成的代码:
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复制代码 | package com.example.test.app;public interface ICompute extends android.os.IInterface { /** * Local-side IPC implementation stub class. */ public static abstract class Stub extends android.os.Binder implements 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 { private static final java.lang.String DESCRIPTOR = "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"; /** * Construct the stub at attach it to the interface. */ public Stub() { this.attachInterface(this, DESCRIPTOR); } /** * Cast an IBinder object into an 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 interface, * generating a proxy if needed. */ public static 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 asInterface(android.os.IBinder obj) { if ((obj == null)) { return null; } android.os.IInterface iin = obj.queryLocalInterface(DESCRIPTOR); if (((iin != null) && (iin instanceof 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))) { return ((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) iin); } return new 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.Stub.Proxy(obj); } @Override public android.os.IBinder asBinder() { return this; } @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Transact(int code, android.os.Parcel data, android.os.Parcel reply, int flags) throws android.os.RemoteException { switch (code) { case INTERFACE_TRANSACTION: { reply.writeString(DESCRIPTOR); return true; } case TRANSACTION_add: { data.enforceInterface(DESCRIPTOR); int _arg0; _arg0 = data.readInt(); int _arg1; _arg1 = data.readInt(); int _result = this.add(_arg0, _arg1); reply.writeNoException(); reply.writeInt(_result); return true; } } return super.onTransact(code, data, reply, flags); } private static class Proxy implements 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 { private android.os.IBinder mRemote; Proxy(android.os.IBinder remote) { mRemote = remote; } @Override public android.os.IBinder asBinder() { return mRemote; } public java.lang.String getInterfaceDescriptor() { return DESCRIPTOR; } /** * Demonstrates some basic types that you can use as parameters * and return values in AIDL. */ @Override public int add(int a, int b) throws android.os.RemoteException { android.os.Parcel _data = android.os.Parcel.obtain(); android.os.Parcel _reply = android.os.Parcel.obtain(); int _result; try { _data.writeInterfaceToken(DESCRIPTOR); _data.writeInt(a); _data.writeInt(b); mRemote.transact(Stub.TRANSACTION_add, _data, _reply, 0); _reply.readException(); _result = _reply.readInt(); } finally { _reply.recycle(); _data.recycle(); } return _result; } } static final int TRANSACTION_add = (android.os.IBinder.FIRST_CALL_TRANSACTION + 0); } /** * Demonstrates some basic types that you can use as parameters * and return values in AIDL. */ public int add(int a, int b) throws android.os.RemoteException;}复制代码 |
系统帮我们生成了这个文件之后,我们只需要继承ICompute.Stub这个抽象类,实现它的方法,然后在Service 的onBind方法里面返回就实现了AIDL。这个Stub类非常重要,具体看看它做了什么。
Stub继承自Binder,这就表明这个Stub是Binder本地对象,然后实现了ICompute接口,IComputer实现了IInterface,因此他携带Client需要的功能(这里是add),此类每部有一个proxy,也就是BinderProxy。
然后看看asInterface方法,看一下这个方法做了什么
1234567891011121314复制代码 | /** * Cast an IBinder object into an 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 interface, * generating a proxy if needed. */public static 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 asInterface(android.os.IBinder obj) { if ((obj == null)) { return null; } android.os.IInterface iin = obj.queryLocalInterface(DESCRIPTOR); if (((iin != null) && (iin instanceof 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))) { return ((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) iin); } return new com.example.test.app.ICompute.Stub.Proxy(obj);}复制代码 |
先看函数的参数 IBinder obj 这个是驱动给我们的,就是我们bind 一个service后onServiceConnected方法给我们的Binder,
BinderProxy
我们在来看看add方法的实现,在stub里面add是一个抽象方法,我么那些需要继承这个类去实现他,如果Client和Server是同一个进程,就直接调用这个方法,如果不是一个进程,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,Client是如何调用Server方法的。
我们知道,远程调用需要用BinderProxy去完成的,这里面的Proxy就是,Proxy里的add如下
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复制代码 | Overridepublic int add(int a, int b) throws android.os.RemoteException { android.os.Parcel _data = android.os.Parcel.obtain(); android.os.Parcel _reply = android.os.Parcel.obtain(); int _result; try { _data.writeInterfaceToken(DESCRIPTOR); _data.writeInt(a); _data.writeInt(b); mRemote.transact(Stub.TRANSACTION_add, _data, _reply, 0); _reply.readException(); _result = _reply.readInt(); } finally { _reply.recycle(); _data.recycle(); } return _result;}复制代码 |
它首先用Parcel
把数据序列化了,然后调用了transact
方法;这个transact
到底做了什么呢?这个Proxy
类在asInterface
方法里面被创建,前面提到过,如果是Binder代理那么说明驱动返回的IBinder实际是BinderProxy
, 因此我们的Proxy
类里面的mRemote
实际类型应该是BinderProxy
;通过BinderProxy的transcact方法,把需要调用的方法,方法需要参数,方法的返回值都一同传给驱动,这时通信就交给驱动来完成了,这时Client就陷入内核态,Client进程add方法挂起等待返回,驱动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唤醒Server进程,调用Server进程本地对象的onTranscact方法(由Server端线程池完成),我们再看Binder本地对象的onTranscact方法:
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复制代码 | @Overridepublic boolean onTransact(int code, android.os.Parcel data, android.os.Parcel reply, int flags) throws android.os.RemoteException { switch (code) { case INTERFACE_TRANSACTION: { reply.writeString(DESCRIPTOR); return true; } case TRANSACTION_add: { data.enforceInterface(DESCRIPTOR); int _arg0; _arg0 = data.readInt(); int _arg1; _arg1 = data.readInt(); int _result = this.add(_arg0, _arg1); reply.writeNoException(); reply.writeInt(_result); return true; } } return super.onTransact(code, data, reply, flags);}复制代码 |
在Server进程里面,onTransact根据调用号(每个aidl都有一个编号,在跨进程的时候,不会传递函数,而是传递函数编号代表调用的是哪个函数)调用相关函数,在这个例子里面,调用了Binder本地对象的add方法,这个方法把结果返回给驱动,驱动唤起Client进程里面的线程,并把结果返回,于是一次进程调用就完成了。
至此,你应该对aidl里面,各个类和各个角色有一定的了解,他总是一种固定的模式,一个需要跨进程传递的对象,一定继承自Binder,如果是IBinder本地对象,一定实现了IInterface接口,如果是代理对象,一定是实现了IInterface接口,并持有IBinder对象引用.
Proxy和Stub不同,虽然都即是IInterface有是IBinder,不同的是stub采用继承(is IBinder),Proxy采用是组合(has IBinder),他们均实现了IInterface所有函数,不同的是,stub使用了策略模式虚函数,让子类实现函数,而Proxy使用了组合模式,为什么stub采用继承,而Proxy采用组合?事实上stub本身就是一个Binder,它本身就是一个能跨越进程边界传输的对象,所以它得继承IBinder实现transact这个函数从而得到跨越进程的能力(这个能力由驱动赋予)。Proxy类使用组合,是因为他不关心自己是什么,它也不需要跨越进程传输,它只需要拥有这个能力即可,要拥有这个能力,只需要保留一个对IBinder的引用。如果把这个过程做一个类比,在封建社会,Stub好比皇帝,可以号令天下,他生而具有这个权利(不要说宣扬封建迷信。。)如果一个人也想号令天下,可以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为什么不自己去当皇帝,其一,一般情况没必要,当了皇帝其实限制也蛮多的是不是?我现在既能掌管天下,又能不受约束(Java单继承);其二,名不正言不顺啊,我本来特么就不是(Binder),你非要我是说不过去,搞不好还会造反。最后呢,如果想当皇帝也可以,那就是asBinder了。在Stub类里面,asBinder返回this,在Proxy里面返回的是持有的组合类IBinder的引用。
再去翻阅系统的ActivityManagerServer的源码,就知道哪一个类是什么角色了:IActivityManager是一个IInterface,它代表远程Service具有什么能力,ActivityManagerNative指的是Binder本地对象(类似AIDL工具生成的Stub类),这个类是抽象类,它的实现是ActivityManagerService
;因此对于AMS的最终操作都会进入ActivityManagerService
这个真正实现;同时如果仔细观察,ActivityManagerNative.java里面有一个非公开类ActivityManagerProxy, 它代表的就是Binder代理对象;是不是跟AIDL模型一模一样呢?那么ActivityManager
是什么?他不过是一个管理类而已,可以看到真正的操作都是转发给ActivityManagerNative
进而交给他的实现ActivityManagerService
完成的。,
参考 :